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未来5年,这样干!

时间:2025-01-02 10:43:49  来源: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未来5年,这样干!

三、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的泾河新城

绘就新蓝图,开启新征程。

在2024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泾河新城党委书记薛峰在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是泾河新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的改革攻坚期、赶超跨越的重要窗口期。泾河新城将紧扣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功能定位,立足泾河新城发展实际,坚定扛起历史使命,以感恩之心激发奋进之志,以标兵姿态干出一流业绩。

在战略目标上,会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努力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泾河新城。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大的跃升,向翻一番迈进,力争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5%左右,总量实现翻番;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在新区占比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领衔新区,在全市追赶超越中当先锋、做主力。

二、努力建设营商环境一流的泾河新城。

以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建设为目标,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企业满意的政策环境、支撑有力的要素环境、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和亲清统一的政商环境等5大环境,实现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整体提升,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

三、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的泾河新城。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实现双提升;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氢能、新材料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文旅、茯茶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二三产业同步驱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大幅优化,符合泾河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同时,产业业态更加丰富、产业总量和质量双突破,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努力建设创新竞进的泾河新城。

秦创原·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国防科工局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形成示范和引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利于创新、支持创新的平台不断丰富;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创造有支撑成为泾河新城的城市内核;动能结构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呈现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五、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品质高端的泾河新城。

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着眼“双碳”目标,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空气质量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日趋完善,打造山清水秀、开敞疏朗、文采光明的现代化人居环境新标杆。

六、努力建设平安稳定的泾河新城。

社会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社会风险稳控有力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稳定良性互动格局全面形成,新城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在重点任务上,会议提出将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体系,在培育和发展好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成效。

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光伏产值突破2500亿元。氢能产值突破2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200家。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势能,对内培育、对外引进增材制造、量子通信、新型储能、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力争到2029年,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推动建立新质生产力统计监测体系,打造绿色低碳标杆项目,搭建能碳数据管理平台和能源利用服务平台,聚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力争到2029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个以上,光伏总装机容量突破180兆瓦。

二、聚焦营商环境,在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成效。

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化环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建设,营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环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突出公平执法要求,加强对经营主体权益保护,保障各类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优化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建设,紧抓项目招引建设主线,做好项目全流程跟进对接、帮办指导,助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完善提升企业外来人员就医、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从严查处一批“蝇贪蚁腐”,让企业和群众拥有清明清朗清新的营商环境。

三、聚焦项目建设,在重点项目蓄势赋能上取得新成效。

超前思维谋项目,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导向重点领域,建立泾河新城谋划项目储备库,到2029年,谋划和储备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确保谋划项目数量达到储备项目2倍,储备项目达到新开工项目2倍;千方百计争项目,紧盯国家政策导向,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深入研究精准对接,力争到202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两重”“两新”等政策储备项目500个,争取资金50亿元以上;一刻不停建项目,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着力破解项目要素保障难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到2029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重大项目累计达1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

四、聚焦科技创新,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围绕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建设,打造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实现2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破解30个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实现80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应用;完成泾彩新质产业驱动器-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搭建,加速集聚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持续扩大科技创新政策适用范围,构建起有利于企业爆发式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10名、“秦创原创新人才”50人、各类青年人才5000余人。

五、聚焦“生态+文旅”,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上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化大气污染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保障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持之以恒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规范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泾河水质稳定提升;完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全覆盖,探索建设用地土壤治理新模式,加强农用地污染防控,确保新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定;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统筹多元功能配置与空间品质提升,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提升雨水蓄排能力。全力建设“公园城市”,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深入挖掘整合文旅资源,加快推进现有景区的串联升级,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优势,以主题游乐、茯茶文化旅游、研学旅行三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文旅+科技、商务、创意、旅游演艺、城镇、水利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具有泾河特色的旅游品牌。

六、聚焦底线红线,在新城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上取得新成效。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科学规范监管执法,常态化、全覆盖、无死角排查整治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各类隐患问题,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落实落细食品药品“四个最严”监管要求,有效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持续做好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金融风险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扫黑除恶工作成效,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不断巩固和扩大斗争成果,严厉打击黑恶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紧盯源头和基层两个关键,完善“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基层治理模式,确保新城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泾河新城前景可期。泾河新城全体干部员工将以“高质量、领头羊、排头兵”的大气魄,奋楫潮头、实干求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泾河实践努力奋斗。

编辑:闫如钰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