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澎湃向前,科技创新勇进者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70年间的巨变之中,中建西北院每一轮“成长引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把钥匙。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翌这样表述:“当前,城市建设到了精细化发展阶段,我们要通过不断丰富、构筑、阐发新时代城市发展方向的时代内涵,在更高起点上以改革创新拓展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翌
新发展理念引领建筑科技创新
70多年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始终坚持以中华建筑文化复兴为己任,尊重地域文化的同时不忘时代精神,追求创新同样不忘建筑的永恒精神。这也是现代建筑地域化、传统建筑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西安人民剧院、西安人民大厦、兴庆公园、青龙寺、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门广场改造提升、大雁塔南广场规划及城市设计、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绿地中心双子塔、世园会天人长安塔、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筑梦新长安”系列公建……中建西北院始终以城市和自然为基础,为城市奉献了不同时代的经典建筑,为城市的特色和精神塑造奠定着基调,体现出可贵的在传承基础上探索创新的精神。
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宾馆、延安大剧院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建西北院也在努力创造延安风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也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和大国风范。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天人长安塔项目获奖证书
华为西安全球交换技术中心及软件工厂项目获奖证书
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
自2012年以来,13项中建西北院建筑设计作品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建西北院获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奖39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获得授权专利305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252项、外观专利16项。设计工程遍及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4个国家。中建西北院的每一项建筑作品,其实都是一个科研课题,是所有中建西北院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好写照。正是科技与创新力量的充分注入,让中建西北院在更加广袤的大地创造更多新的辉煌。
无数的奖项荣誉彰显着中建西北院已有的科技创新实力。然而“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的是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及乡土中国的新趋势,面对的是文化建筑、医疗建筑、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战场。中建西北院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新发展思路,从关注单体建筑到关注城市集群,在不断开辟新领域、引领创作新方向的同时,尝试着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实践。在更加复杂化、小型化、个性化、地域化的建筑市场中,将服务范围从单纯的建筑设计拓展到策划、规划乃至运营,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志随引领高,蹄因使命疾。在对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对城市的坚守基础上,开展创新科研和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建西北院未来发展中要坚持的根本。如何围绕国家战略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持续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中建西北院人不约而同肩负起未来使命,以新发展理念尝试回答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挑战。
智慧转型赋能数字化建设
今年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强调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建筑行业砥砺奋进70多年的中建西北院,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重点关注业态变化、生态变化、发展模式及管理要求新变化,紧跟发展趋势、顺势而为,以年轻的心态和活力积极改革创新、勇立潮头。
当前,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工程建造正在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发展。而“三化”将势必推动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促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驱动。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建筑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建筑领域,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丰富且能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对中建西北院而言,管理平台的建成应用是最基础的数字成果,是管理机制向信息化的靠拢。从“云即时通信系统”“云综合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到“档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超融合平台”,这些“云平台”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在于,数字化通过“平台+生态”的发展方式,能够实现超范围协作和全价值链供应,协同设计平台的搭建和不断完善发展正是最好的例子。
“二维协同设计平台”已实现全面应用。作为文件储存中心+文件更新中心+工具集成中心+质量管控中心+知识沉淀中心+数据分析中心,协同设计平台能够将工程进度、质量控制、成品归档、过程数据全部积累沉淀下来,实现对工程项目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此同时,中建西北院在试点推进“三维正向协同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应用体系”“设计管理协作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工程项目数字化过程管控与交付能力,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能。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东航站楼BIM剖视图
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西咸新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马术比赛场地及配套项目作为中建西北院创新性提出和践行的“两全一站式”EPC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体现着这种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型应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通过搭建BIM管理协同平台,在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实现BIM全生命周期应用。
可以预见,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等数字+建筑都将是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办公大楼-BIM鸟瞰图
智能科技支撑绿色建筑
中建西北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军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为加速推进绿色建筑赋予了历史性机遇。多年来,中建西北院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瞄准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低碳绿色能源工程、低能耗技术等重要绿色板块内容,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中建西北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军
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建设的功能结构、发展布局,还需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我们需要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E2段、沣西新城平安大厦、中国酵素城核心区项目(酵素馆)都已获得国家三星级(最高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是中建西北院绿色建筑的代表作品。
具体而言,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项目整体被评定为二星级绿色建筑,在实现地下空间最大限度利用和有效降低场地热岛效应的前提下,实现了26项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照明、节水、空气、制冷、制暖等各方面都体现着绿色与低能耗科技。沣西新城平安大厦建筑设计做到了建筑节能率65%、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10.21%、太阳能热水利用率78.36%,中国酵素城核心区项目(酵素馆)建筑设计做到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7.9%、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20.7%、绿地率38.0%。
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材、确保室内环境质量的“四节一环保”理念被中建西北院应用在每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绿色理念践行离不开低碳技术支撑,高效节能风光互补技术、被动式蒸发冷却技术等低能耗技术在研发中不断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低能耗农房被动节能及能源利用技术、高效相变储能技术等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进一步提升了中建西北院在乡村建筑、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设计及研发实力。与此同时,中建西北院通过打造“光伏+”的业务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零碳”产业快速发展。
每一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的新技术、研发的新工艺、制造的新产品,都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健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深化企业知识产权观念也是中建西北院科技创新管理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建西北院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发员工科研热情,诞生了数量众多、质量极高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建西北院入选2021年度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建西北院人已经意识到,只有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独创性,才能保障企业的竞争发展优势。
辉煌七十载,奋斗赢未来。中建西北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建筑设计院之一,至今一直承担着国家、省市的重点建设和科技研究项目,同时也承担着国企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中建西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翌在建院70周年庆祝大会上致辞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翌表示:“中建西北院将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将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放到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建造,以科技创新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小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