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两年来,陕西省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序开展黄河治理保护工作,不断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努力把我省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近年来,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榆林两市,以淤地坝等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流域二级支沟的元坪、赵石畔流域,已累计建成各类大小不一的淤地坝200多座。
横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办公室主任刘锦惠:“坝地土地肥沃,比较平整,适宜种植,亩产可达到700公斤以上,是坡耕地的3到5倍。”
淤地坝是拦截泥沙的“克星”,可以从源头上封堵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从而起到“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作用。截至2020年底,榆林市已建成淤地坝22030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杨思炯说到:“据测算我们年流入黄河泥沙由上世纪50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了2.12亿吨。”
处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是黄河流域之芯,生态功能突出。今年,我省启动的“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开启了“十四五”生态空间的“绿色革命”。韩城市去年启动的黄河沿线防护林工程,已初见成效。
在对黄河沿线进行造林绿化的同时,韩城还依托花椒特色富民产业,先后启动花椒丰产栽培管理、低产低效园改造等项目,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韩城市林业局局长文继维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建设新格局,着力打造生态空间高颜值,促进韩城向“深绿”迈进,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渭南境内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对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也成为日常工作,在古灌区“井渠法”保护遗址,洛惠渠管理中心的维修养护人员正冒雨对遗址进行勘测。
开凿于西汉时期的龙首渠,最重要的科技价值在于首创了“井渠法”,即采用竖井和地下渠道相结合的办法施工,解决了务工通道、出料、采光通风等施工难题,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的美誉。“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科技、生态价值而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注册安全工程师权医平向记者介绍到,“我们在普查勘测的基础上,编制了《龙首渠古灌区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目前已列入《国家黄河流域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规划》,着手开展文物遗存普查登记,采取硬化路面、安装防护栏、监控设备、绿化美化等措施,对遗产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强化对延安革命旧址和石峁、汉长安城、统万城等遗址的保护力度,延续黄河历史文脉。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淤地坝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开展黄河治理保护。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正在由“浅绿”向“深绿”转变,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流域内3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考目标30多个百分点。
编辑:赵蕴清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
忒色 在党建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宁友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焕发出蓬勃发展的崭新生机 2025-06-19
忒色 高原藏医服务升级 久治县打造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站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位于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地带,因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看病远、就医难等问题曾经困扰着当地群众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