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依秦岭,北跨渭河,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经这里水源充沛,水网密布,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千百年来,人们傍水而居,依水建城,水孕育了十三朝古都的文明和周秦汉唐的繁盛。
古都西安虽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的历史延续,也面临西北内陆资源型缺水的现实挑战,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24.1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4.5立方米,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西安市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标对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代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笃行治水促发展,依法兴水促改革,以水为“笔”,奋力谱写水蕴长安、治水惠民新篇章。
坚持系统谋划打造兴城之水
6月2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一行来到西安北郊渭河南岸的灞渭桥,站在灞渭桥上极目远眺,水天一色,林草丰美,风光旖旎。
这里临近灞河入渭口,西安在治水时巧妙地将灞河水引入低洼地带,形成了水面面积2400亩的灞桥滩区。这片6600亩的湿地滩区,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净化水体的功能,滋养着西安居民。
西安市渭浐河城市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恒泰介绍,这里的灞渭生态滩区具有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修复漫滩的功能,是西安建设“海绵城市”,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的经典之作。现如今水域辽阔,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景色、被誉为西部白洋淀,堪与沙湖媲美,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净化水体的功能。
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介绍,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近年来,通过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如今的西安,每条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人水和谐、亲水而居的愿景,对西安人来说已经成为现实。
近年来,西安市水务系统充分发挥水务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抢抓政策机遇,围绕城乡供水、防洪减灾、生态修复等重点,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务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规划引领促发展。坚持“政治对标、思路对标、任务对标”,编制完成《西安市“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西安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西安市水利基础设施空间规划》等一批事关当前、利在长远的水务规划,为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
突出项目支撑促发展。先后开展了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三年行动、九个生态示范河湖段建设、“全域治水 碧水兴城 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实施了渭河西安段、黑河、灞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建成了李家河水库、黑河小复线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完成了草滩、沣西等一批污水污泥治理项目。
坚持安全优质,打造润城之水。立足区域水资源空间布局,以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纲,以重点引调水及城市配水工程为目,以重点水源、水厂为结,加快构建“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城市水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增强保障能力、提升保障质量为目标,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巩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7%,较2013年提高25.87个百分点。困扰百万农民祖辈的吃水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坚持提质增效打造绿色之水
6月20日,在位于西安市朱宏路第四再生水厂旁的未央区首座再生水利示范点,不少市民正在用自助洗车机洗车。“这很便宜,10元左右就能把车洗好。”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这里洗车用的都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再生水,取水瞬时流量能达到约100立方米每小时,自助洗车机可以满足10辆车同时使用。”再生水厂工作人员宋嘉豪说,市民可以在这扫码支付自助洗车,做到了高效、惠民、节水环保。
西安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水质达标要求,强化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范围和规模持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基本实现了“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消除21处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碧水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2012年以来,西安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39座,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6座,污水处理能力由150.6万立方米/日增加到407.1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增长270%,出水标准由一级A提升到准Ⅳ类,实现了“量、质”双跨越。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西安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试点和分布式、小型化、智能化污水收集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试点为抓手,扩大工业利用、绿地灌溉、城市杂用、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配置规模,打通再生水利用堵点,优化再生水布局。
全市铺设再生水管网310.14公里,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4亿立方米以上,利用率从不足3%提高到34.3%,10年时间增长11倍,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第二水源”。2023年,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成绩位列全国优秀单位第一名。
坚持系统施策打造生态之水
水面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湖岸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位于西安城市段渭河南岸的西安湖,成为许多市民慕名而来的景点。
西安湖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0.8公里,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达到6米。“这原来是荒草滩,废弃砂坑,污水横流。”在渭河边长大的村民陈旭对此深有感触,“如今环境好了,出门就能看到湖,成为大家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渭河生态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宜军介绍,西安湖是西安市渭河滩区治理项目之一,主要利用原有因地制宜,聚沙成岛,聚水成湖,形成水域。更难能可贵的是,总面积3000亩,生态水面面积1500亩的西安湖,完全由再生水形成,实现了再生水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西安湖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渭河城市段滩区生态环境,与渭河城市运动公园、芦苇湿地融为一体,构成生态、休闲、观水、看绿的整体功能,也被誉为“化污水为清流,注湖泊而生美景”的水生态修复典范工程。
西安市牢记“国之大者”,加强秦岭北麓水土保持治理,扎实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狠抓渭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涝昆明池、南有潏滈曲江湖、北有泾渭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湖、幸福河湖逐步显现。
牢牢守好“中央水塔”。完成秦岭北麓52座小水电分类整治任务,整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利用遥感影像,对秦岭北麓西安段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天上看、地面查、网上管”的全方位监管态势。积极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省级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875.6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一半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扎实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以全域治水等重大河湖水系保护治理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河湖联通、水系修复,渭河西安段、灞河、浐河、沣河、黑河完成综合治理,斗门水库北池、全运湖建成蓄水,护城河14.6公里全段贯通,向群众兑现了“一池碧水绕古城”的承诺。皂河入选中央环保督查整改成效典型案例。
扎实创建水利风景区。全市完成12家水利风景区创建其中国家级10座,省级2座,汉城湖及护城河两座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浐灞生态区正式成为全国第六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全运会、中国-中亚峰会举办期间,灞河奥体中心20项水质指标18项达到I类水质标准,向世界展示了“水质优良、水量充沛”的优美水环境。中华秋沙鸭、黑鸛、朱鹮、细鳞鲑等濒危物种频繁现身西安市河湖,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好转。
近年来,西安市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全国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国家及部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14项。渭河滩区治理集生态、防洪于一体,成效显著;奥体灞河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护城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十大标杆景区”。2017年,西安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以黄河流域最高分通过国家验收,经验在全省推广。2021年,历时4年努力,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