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两岸是家乡系列报道①:千折百回入秦川

时间:2020-09-19 09:42:48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渭河两岸是家乡系列报道①:千折百回入秦川


1ed7161f9676624eab81a0187e09ea3d.jpeg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嘴头村,千折百回的渭河在这里即将奔涌向陕西。照片均由记者 赵晨摄

83ae4cf1bc2bdd58cd78ccab174c8872.jpeg

甘肃省陇西县城以西的川道里,渭河平静地流淌。

9fb74c6ef255f1831b41ebd7b780c884.jpeg

海拔2700米高的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禹仰泉边,满目苍翠,山瀑声喧。

92e3e64160ca3092fd4efec0404c8120.jpeg

秦公大墓位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每一条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黄河流域的渭河就因其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光彩夺目。

千万年来,渭河横亘于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右携秦岭涓涓清流,左揽高原漫漫黄土,激荡于陇地山川,蜿蜒于关中盆地,由西向东冲刷出一片生命的乐土。

数千年里,渭河流淌过中华民族的花样年华。神话刻画了她的身姿,史书记载着她的胸怀,中华民族在她的两岸诞生、发展、壮大,造就起无与伦比的人类文明高峰。

初秋时节,我们走近渭河,走向她的源头,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力量之源。

大山深处是源头

渭河,有着一个清新的开始。

初秋,西秦岭的余脉,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林木葱茏,山花烂漫。

清澈的溪水在山涧潺潺作响,奔涌而出。溪水如同调皮的孩童,时而蹦上山道,打湿游人的鞋裤;时而又奔向低洼处,难寻踪迹。有游人口渴了,掬起一捧泉水,直润心田。

这一股股溪流就这样构成了渭河源头——清源河。

渭河,也有一个古老的开始。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人类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下史前大洪灾。

眺望连绵的鸟鼠山,穿越回五千年前的远古时空,一群被晒得黝黑的拓荒者在山路上艰难跋涉。

他们的脸上刻着劳碌的风霜。他们从中原大地一路逆流而上,顶风冒雨,劈山开路,不断疏导堵塞的河道。沿途,有人被山洪卷走了,有人摔下山崖,可治水的信念并没有被磨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终于,他们来到大山深处的渭河源头。一座山峰挡住了河道,形成了堰塞湖。一位戴斗笠的长者目光格外坚定。他查看手中的河图,号召大家拿起“神器”耒耜,奋力向山峰劈凿。

山峰被劈开,河道疏通,泉水一泻而下,流向远方。

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大禹。

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为了生存,中华先民们一代代与洪灾搏击,开拓生存空间。而禹成了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人物。

鸟鼠山中有两座峭壁相对而立,中间一道细缝,溪水从中穿越而过。相传,这里就是大禹劈山的地方。

放眼溪流遍布的大山深处,何处涌流出了渭河的第一滴水?

今天的人们以感恩和想象把鸟鼠山中渭河源头的三眼清泉取名为——禹仰泉、遗鞭泉、吐云泉。这三眼泉水呈品字形分布,也被称为品字泉。

8月19日,我们来到海拔2700米的鸟鼠山禹仰泉下。

这里,满目苍翠,山瀑声喧,充满诗意。

这远方的渭河也有沧海桑田的历程。

地质学研究表明,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球开始了与渭河形成息息相关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不断耸起的秦岭和华北板块沿着秦岭北侧裂开,形成地堑构造,为渭河开辟了广阔的构造地貌空间。

到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渭河接纳、统领南北支流后,千折百回进入秦川。随着渭河的侵蚀,大量河流冲积层叠加、覆盖在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之间,渭河平原逐渐成形。

数千年后,今日渭河的水量已不复当年大禹导渭时的盛况。

鸟鼠山向东约20公里处,禹河以及另一条发源于鸟鼠山的锹峪河,在渭源县城外与清源河汇合。从此,它们便有了一个流传至今、世人皆知的名字——渭河。

其实,在鸟鼠山,渭河就与黄河有着割不断的关联。

鸟鼠山把一侧的清泉给了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把另一侧的清泉则给了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一山之水,自此分离,各自奔流千余里,最终在陕西潼关拥抱汇合。

有学者认为,百万年前,渭河曾是黄河的古河道。鸟鼠山尚未形成之前,黄河就是沿今天的渭河河道向东流去,随着后来地质构造的变化,黄河才改道北上。

在千万年的时空里,黄河、渭河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人们还在进行着多方面考证。但无可争议的是,渭河冲积出的渭河平原即今天的关中平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中华文明的孕育提供了最初的舞台。

浪花里溅出的文化密码

一出鸟鼠山,渭河便进入秦岭与黄土高原边缘的接合地带。

在这两种地貌相对的川道里,渭河一路向东,她流过了今天的渭源县、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麦积区后,受接近南北走向的陇山阻隔,进入陡峭的秦岭北麓峡谷,在蜿蜒穿行了一百多公里后,这才千折百回进入了秦川大地。

自古人们把陇山以西称为陇西或陇右。而渭河上游的这一片陇西盆地正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孕育地之一,多元文化在此融合。

踏着渭河的涛声,在黄土高原褶皱形成的“波浪”里,我们至今仍能触摸到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密码。

在天水市麦积区,卦台山如同被群山呵护一般,矗立于渭河川道的中央。渭河从卦台山下缓缓流过,在前方的三阳川上画出一个平滑的S形。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位身披兽皮的部落首领站在卦台山上,俯视着眼前的涛涛渭河。为了部落的生存,这位首领特别关注自然的变化:日升月落、风雨雷电,这些自然景象交替出现,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他向大自然发出了最初的追问。

这位部落首领就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中的伏羲。相传,他就是在此创制八卦,孕育出中华民族自然哲学的萌芽。

河流与黄土地给先民们带来的灵感,远远不止于此。

距卦台山东北方约100公里,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上,原始村落被人们复原。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遗址……这些发现,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为我国建立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看来,渭河上游不断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存证明,这一带是早期人类文明的聚集地,由此而衍生的伏羲、女娲的神话丰富多彩。

根据大地湾博物馆保留的圆木木炭标本和兽骨标本,专家推测,当时的渭河上游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两岸的山谷中有极茂密的森林。

当渭河平原进入到周公制礼作乐的西周时期时,渭河上游主要是犬戎、羌戎等游牧民族的天下。从那时起,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渭河两岸宽阔的谷地上不断比拼较量,不断交融前行。

直至张骞出使西域,汉朝的将军们在渭河上游的川道上屯田养兵,这种比拼才告一段落。渭河上游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天水武山县到麦积区,渭河两岸的百里石窟走廊,至今还掩藏着中外文明交流的绚丽印记。

“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人们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说,“今天武山、甘谷一带的方言中还有着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而靠近陕西的清水一带,方言则接近关中语言。”

文化的印记如水一般,一代代浸润着渭河儿女基因。

以关中语言创作而成的秦腔是我国的戏曲鼻祖,千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渭河两岸,成为渭河儿女的文化依恋。在渭源县清源镇书院村,2000多个碌碡和石磨盘整齐地排列成极具民族风味的景致。这种在西汉就存在的生产生活用具,如今是露天秦腔民俗剧院的“座椅”。许多个黄昏夜晚,这里座无虚席,秦声伴着渭河的涛声飞扬。

而在这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中,一种相传起源于唐代的音乐在天水秦安县演变成独具特色的秦安小曲,至今传唱不衰。其婉转悠扬的腔调,让很多外地人误以为听到了吴侬软语。“秦安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每逢农闲,人们还在田间地头弹唱。”秦安小曲传承人蔡爱琴说。

从远古的神话一路走来,受渭河滋养的陕甘两地的渭河儿女血脉相通,根脉相连,心灵相应。

在秦人的西垂故地

就在即将流入渭河平原的时候,渭河在天水市隔着秦岭余脉齐寿山与西汉水擦肩而过。

考证显示,在商末周初,一群东方人来到西汉水流域的西垂(又名西犬丘,今甘肃陇南市礼县东北部一带),抵御戎人对中原地区的侵扰。

这是一项生死攸关的任务:能否从彪悍的戎人手中抢到肥美的牧场和富饶的盐池,将决定着这群人未来的命运。

打开西垂一带考古地图就会发现,少数民族的遗址与这批东方人的遗址犬牙般交错在一起。

一次次的生死厮杀,一度让这批东方人面临灭顶之灾。而中原文明也吸引了戎人。当不发生战争时,贸易、通婚,让东方人从生活方式上、血缘上与戎人相融合。

最显著的提升就是牧马技术。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马养得好,到了西周中期,东方人的后代非子被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赢。”

这就是秦人的最初。此时的秦人已把自己磨炼得像游牧民族一样骁勇强悍。在他们将甘肃的东南部纳入自己的领地后,秦川大地映入了眼帘。

在距今2790年的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把火”葬送了西周王朝。远在西垂的秦襄公奉命勤王,并将周平王护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期。

因为这一功劳,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封地。

经300年的接续经营,秦人从周天子的御奴成为一方诸侯,正式立国,在西垂建起了自己的第一个都城。

在位于礼县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一件件从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中发掘出的精美器物,让人不禁惊叹秦国当时青铜器、金器制作工艺之精巧。

关于秦人的来源在学术上一直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观点。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表明,秦文化曾受商文化影响很深。

“考古发现的器物中,虎的造型随处可见,这象征着秦人在血与火中磨炼的勇猛坚忍的性格。而在战争中,周文化与西戎文化在秦人身上得以结合,形成包容、进取的秦文化根基。”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文博馆员赵建牛说。

在立国90多年后的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都城迁到了雍城(今宝鸡凤翔县)。

在这片渭河北岸宽阔的黄土塬上,秦德公举行了一次奢华的祭祀。他对天许下了宏愿:后子孙饮马于河。

自此,天下已刻在秦人心中。

从给周天子牧马,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赳赳大秦接续奋斗800余年,沿着渭河九都八迁,使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在秦岭峡谷里,渭河经过九曲十八弯惜别甘陇,在陡峭的岩壁峡谷间激荡前行,向着秦川,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奔涌而来……(记者 王睿)

编辑:徐新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 在西安赴一场和飞鸟的约会

    忒色 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候鸟良好氛围  眼下,随着夏候鸟的陆续抵达,众多鸟类已开始进入繁殖期,西安迎来新的观鸟季,除了有关鸟类的新发现外,如何保护鸟类、更好地爱鸟也尤为引人关注,这些点点滴滴都折射着西安这座城的生态自觉 2024-04-11

  • 花式出游 拥抱春天

    忒色 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2024-04-11

  • 年轻人的新潮流

    忒色 如今,“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通勤搭子”“逛街搭子”等“搭子”社交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都市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