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区的中石油兰州石化8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11月4日无人机拍摄)。本报记者 母家亮摄
延长石油榆神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建设现场一角(11月4日拍摄)。 本报记者 刘强摄
陕煤集团180万吨乙二醇项目建设现场(11月4日拍摄)。 本报记者 田若楠摄
本报记者 李蕊 陶玉琼
提起“工业大米”,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头顶的安全帽、手边的饮料杯、脚下的运动鞋……只要你一抬眼,周围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中都有“工业大米”的影子。
何谓“工业大米”?就是煤、油、气等能源经工业生产工艺加工转化成的化工产品原料。
在榆林,一家家能源化工企业各显神通,把黑乎乎的煤炭和渣油,变成白花花的“工业大米”,在车间里上演着从黑到白的化工“魔术表演”。
看项目、找差距、比质量、促发展。11月4日,陕西省2020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走进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着眼产业链、创新链布局,聚焦我省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没有一滴工业废水排出
“到目前为止,我们企业没有向外排放过一滴工业废水。”11月4日,观摩团来到了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能化公司)生产区,考察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填平补齐项目。在观摩现场,总经理李伟的这句话备受关注。
提到煤化工企业,最被人诟病的就是高污染、高耗能。曾几何时,一提到化工厂,人们就会联想到灰蒙蒙的天空,刺鼻的气味,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如今,在靖边能源化工园区,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各类造型复杂、排列有序的金属设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煤化工企业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旧模样,展示出绿色环保的“高颜值”。
工业废水零排放,绿色环保“高颜值”,榆能化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招:敢下“血本”,企业一次性增加投资3亿元,每年保守运营费用将近2亿元;第二招:技术攻关,由延长石油旗下的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运营相关的水处理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第三招:不留后路,用水泥封住所有排污口,坚守绿色环保底线,对污染零容忍……在观摩活动现场,李伟介绍了他们的关键“三招”。
有资金、有技术、有态度,榆能化公司的环保答卷成绩喜人:能源的转化效率提升了16.88%,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生产过程中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煤炭用量,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400万吨以上。
一笔账和一个故事
在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能源革命”为很多企业厘清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促成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大型能源深度转化项目建成和投产。观摩团第二站抵达的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项目设计处理量是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处理过程中天然气减量为10.5亿立方米。按照目前市场销售价,10.5亿立方米天然气产值约12亿元。但这些天然气转化成乙烷、液化气等150万吨的化工产品后,销售额可以达到45.8亿元,经济价值增长了将近4倍。”在项目园区,长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余浩杰指着身后一堆其貌不扬的“铁疙瘩”,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这笔账的背后是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
“我们的项目是国内首个大型乙烷回收技术项目,而且乙烷回收处理量是亚洲最大。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开发进入新阶段,实现向效益型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余浩杰说。
但这还不是最让他感到自豪的。
“项目从设计、组织建设都是由长庆油田自主完成的。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用中国智慧填补了市场空白。”在短短10分钟的项目介绍中,“第一次”是余浩杰说得最用劲儿的一个词。
在观摩现场,我们还听到了一个和“中国速度”有关的故事。
“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这样一个项目的建设起码得要3年,可是我们仅用了1年10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两个冬天和新冠疫情。项目建设最紧急的时候,工地上有4600余人。”余浩杰转头看了看身后碧蓝天空下傲然挺立的脱甲烷塔,“在天然气精细加工领域,中国速度就是世界速度!”余浩杰底气十足。
两个好兄弟和一条产业链
聚焦高质量发展、落实高质量项目。创新驱动不仅为高端能源化工产业提质增效,还让产业链在榆林得以延展。
在位于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东南方10多公里的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南区,一座年产80万吨的乙烷制乙烯装置正在加紧“组装”。
今年8月以来,这个目前中石油工艺最先进、流程最高效的在建制乙烯项目,就像是驶上了高速公路,进展突飞猛进。现在,高密度、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土建已完成70%,地上管网系统管廊钢结构安装7454吨,已完成91%。中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建华自信地说,再有7个月项目就可以试车投产。
如果说,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是高端能化产业链条上的第一条链,那么,中石油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就是与之紧紧相扣的下一条链。项目建成后,由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生产的乙烷,将通过管网输送到这里,量产出乙烯、聚乙烯,再“变身”成为塑料餐具、纸尿裤、油漆、涂料,走进千家万户。
高质量项目不仅能为产业链“补链”,还能催生延长产业链条,集聚产业集群的新契机。“一期项目投产后,我们将从这里向兰州厂区运送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生产的液化气和轻烃。兰州距离这里700多公里,一年下来,光运费就要近2亿元。‘十四五’二期项目投产后,我们可以就地把液化气和轻烃吃干榨尽,生产成本低了、效率高了,市场竞争力也就强了。”马建华说。
编辑:杨燕
忒色 ◆早餐 2025-07-30
忒色 “院子收拾干净后,特别受前来研学的团队和避暑游客欢迎,房间早早就被预订完了 2025-07-29
忒色 本报记者 刘枫摄本报讯 (记者 刘枫 王姿颐)7月27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青年和平对话会上,由西安外事鼓乐团13名艺术家演奏的唐代宫廷乐舞《七德乐》,赢得现场中外嘉宾的阵阵掌声 2025-07-28
忒色 这是西安铁路局开行的首趟红色照金旅游专列,旨在通过“全民健身+红色教育”的创新形式,让游客在旅途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2025-07-28
忒色 本报记者 李旭佳文/图毛茸茸的圆耳、微龇的小尖牙……近几个月,中国潮玩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在全球掀起热潮!从“00后”王莎莎对收藏超50件Labubu玩偶的热爱,到二手市场限量款溢价超200%的疯狂 2025-07-23
忒色 2025-07-21
忒色 7月15日,“2025著名媒体+网红大V恩施行·走进地心谷”活动的探访团成员作为蝶舞清江·恩施地心谷景区全新科技游览项目的首批体验者,在产品全球首发式结束后,搭乘悬崖列车与“探险方舟”,贴壁“飞行”,探秘地心,解锁“地心引力”新体验 2025-07-16
忒色 活动期间,游客可在爱菊健康文化体验园内观光游玩葫芦种植区、丝路好物区、非遗体验区、趣味游戏区四大主题区域 2025-07-11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