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7日,老井综合产油踏线运行,年自然递减9.1%,含水上升率2%,油田开发指标持续向好……一项项数据背后,是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注水文化,落实“四条注水”要求,坚持“油水并重,注水先行”理念,用科技之力谋胜“水战”的真实写照。
回首安塞油田四十年发展,稳产增效的可持续之路离不开注水稳产技术的赋能加持。多年来,面对水源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水质管理薄弱等难点,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创新发展思路,精细过程管理,寻求技术突破,以水带油、以水促油、以水换油,为油田稳产增动能、添活力,形成人人重注水、人人懂注水、人人讲注水、人人管注水的注水文化氛围,让老油田“驻颜有术”。
“精细注水,就是建立油层注水通道,提高注水质量,使各层之间互不干扰,各尽其责。”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人说道,“就像我们居住在同一栋楼房中的不同住户,虽然是同一条自来水管线,但是每户都可以控制。地下情况复杂,层与层之间渗透率存在差异,水通过每个层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别,因此,抓好精细注水尤为必要。”
今年初以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紧密围绕油田开发“3212”工程,全面推进注水文化建设,坚持降递减、控含水,以“抓消欠、提水质、治井筒、提水驱、增效率”为主线,加强井组动态分析,实施油井转注、注采调整,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减缓含水上升率,进一步完善注采对应和均衡纵向吸水情况。
“注水开发是最经济有效的开发手段。油田稳产,注水是基础,要在精细注水上下功夫,在注够水上花精力,在注好水上出实招。”厂领导深入生产一线,带头看实况、听实音、解难题,“抓好‘四条注水’政策执行,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水井精细化管理,深化工艺地质研究,完善工艺配套技术,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精细注水’。”对因近井地带堵塞、地层吸水性差、注水压力高的欠注水井,大力推广活性剂挤注、酸化增注、压裂增注三项成熟增注工艺。截至目前,完成注水井增注措施72口,平均单井日增注6方,累计增注1.8万方。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39个开发区块中29个为注水开发,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田开采效率,让地层喝“饱水”的同时,还要喝上“健康水”。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持全过程水质管理,针对油水分离、采出水处理、注水管线、注水井井筒四个环节制定管理要求,部署推进工艺完善、日常维护2类912项工作,实行“6节点14要素”管理法,按照水处理设备运行参数要求,配套“气浮+过滤”工艺投运站点2座,处理工艺升级6项,过滤设备维护164次,三项、储罐、管线清理740次,确保节点水质达标运行。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持地质工艺一体化,定期开展注水专项调研,严格资料录取上报,强化过程管理监控,确保现场管理到位,技术政策执行到位。采油工艺研究所重点解决管柱结垢导致测调遇阻率高等问题,规范监控系统标准化。地质研究所持续开展井下测调后不同时间段流量复测,开展层间轮换注水评价,总结出合理调配周期。各生产单位严格执行配注计划,落实水表标定及打码验封制度,强化单层超欠注日常监控,全厂配注合格率在99.3%以上,注水干线压力、流量控制在规定参数内,推进注水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
面对井筒状况复杂、泄压水量大、故障井多等困难,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按照“超前计划部署,精细过程组织,现场监督分析”原则,紧盯目标,合理安排,加快组织,重点从注水井检查、油管更换、带压作业等方面加强井筒治理,大力推广非金属可钻封隔器、金属陶瓷内衬防腐油管等工艺技术,进一步改善注水井筒环境,实现精细注水。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注水井检串178口,更换油管5.6万米,三年以上未检串率降低2.1%,注水井测调遇阻率下降3.4%,新型防腐涂料油管应用率提升2.3%。
按照“堵——调——驱结合、注采双向调控”思路,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针对不同渗流类型油藏与开发矛盾,开展分阶段多体系治理。突出源头、过程、质量管控,结合井组渗流特征,精细选区选井,开展方案会审11次,紧抓源头方案设计。推行“周对接、月分析”效果评价制度,建立注入压力、参数调整、油井动态变化跟踪台账,针对施工过程未达到预期井,利用注采判断、动态监测等手段优化方案64口。通过系统回归分析、调堵驱结合、注采双向调控、优化工艺参数等,实施调剖调驱219口,累计少递减原油1405吨,井组月度递减降幅2.5%、月度含水上升速度降幅0.5%。(通讯员 张天涌)
编辑:史耀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