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相结合,筑牢秦岭、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而非矛盾对立的关系。陕西省是资源大省,拥有各种丰富的生态资源,同时陕西省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陕西,但在工作中还面临不少挑战。陕西省作为全国大气污染重点区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针对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以新思想引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第一,进行精准宣传,强化企业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可采取直接面向排污企业精准宣传的形式,向企业负责人及职工发放环保宣传手提袋、环保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同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交谈,就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环境保护法》等有关重点进行解读宣传,强化企业环境保护和守法意识。第二,树立新发展理念,破除陈旧观念束缚。地方政府应对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上审视当地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认识到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才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经济,彻底摒弃陈旧落后观念,树立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新资源观、新能源观、新发展观、新生态观。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第一,加快制度创新,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针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问题,陕西省可以从法律、政策、规划、标准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环境资源产权、跨区域生态补偿、环境治理执法监督等领域的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既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第二,出台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发展绿色旅游业。陕西省可以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优化农村土地布局,释放农村土地存量,按照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精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以低碳环保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出生态度假区等“品牌高地”,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第一,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第二,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推动化工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不断壮大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支持高校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大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企业家培养引进力度。
四、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意识助力生态建设
第一,利用多渠道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活动。实现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使生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全社会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社会公共生态文化,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第二,提高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弘扬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身体力行、实干为要、久久为功,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张树娟 麻世龙)
编辑: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