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机械师检查智能动车组车头。 本报通讯员 杨庚毅摄
一派繁忙景象的西安港(资料照片)。
西安动车段郑西运用车间工作现场。 本报通讯员 杨庚毅摄
本报记者 杨晓梅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陕西铁路部门以节拍化生产、精益化管理为抓手,深化改革、创新模式、优化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社会物流成本降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提效率
“太给力了,只需在电脑上按下‘探伤’按钮,机器人就会自动调整探头,从不同方向对轮对进行无死角探伤。”5月30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主任巨国平指着“新工友”——探伤机器人赞不绝口,“有了这些机器人‘工友’加入,单台机车探伤用时由2小时缩短至40分钟。”
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引进了探伤机器人,西安东车辆段检修车间则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目前,全段设备自动化程度达95%以上,检修效率和能力实现双提升,设备良好率达99.8%。”西安东车辆段段长王卫忠说。
以“数智”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来,西安铁路局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打通生产流程中的卡点堵点:机务、车辆系统立足自身实际,加快生产流程与新信息系统的融合,构建全过程、全要素的现场控制体系;电务、工务系统建成4个工电专业现代化检修基地,安装智能仓储架、工业机器人、自动抛丸机、自动传输系统等新装备……
“现在有了抛丸机、喷漆房,只需轻触按钮,便可自动进行抛光、喷漆作业,全程仅需8分钟。”绥德工电段电务维修中心技术人员张永益说,“不仅提高了工效、工艺质量,还减少了粉尘油漆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创新模式降成本
西安铁路局管内西安国际港站,中欧班列(西安)日均开行15列左右,为我国与欧洲各国架起一座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桥梁。
“通过实施‘区港一体化’监管新模式,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1.6个小时压缩至0.5个小时。集装箱上安装了北斗定位电子锁,客户可以像查询快递一样查询货物运输情况。”西安铁路物流中心国际港营业部主任白宽锋说,“我们还优化作业流程,开行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压缩班列运行时间。”
如今,平均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或抵达,西安国际港站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已突破1000列,同比增长12%,单日开行量最高达18列。
节节攀升的数字背后,是西安铁路局降成本、优服务的一项项举措。
西安铁路局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内外联通、多方融合、智慧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今年以来,西安铁路局已与27家企业签订物流总包合同,涉及货物运量701万吨;与20家企业签订运输协议,涉及运量3202万吨。
“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西安铁路局开行的货物列车将达212列,其中跨局货物班列增加至41列。”西安铁路局客运部刘桐飞介绍。
借此次调图,西安铁路局还将中欧班列(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频次由之前的每周3列增加至每周7列,班列去程、回程均使用专用车次。届时,中欧班列(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将成为全国开行最密集的全程时刻表班列。
自主攻关增动能
5月下旬,在临潼西铁教育培训基地,180余名来自陕西铁路一线的职工轮流走上讲台介绍自主创新成果,120件创新成果涵盖精益管理、运输安全、设备检修、工艺改革等多个方面。
“通过举办技术创新劳动竞赛,调动职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为加快构建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西安铁路局总工程师宋伟说。
今年以来,西安铁路局围绕安全生产难点,积极组织职工开展自主技术攻关,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主保障能力。
自制减速顶注油“神器”只需7秒就能完成注油,磁感应器测量辅助装置将工效提高了3倍至4倍,远程遥控集污泵房设备让原有设备每日运行时长缩短8小时……眼下,在西安铁路局生产一线,一大批职工的技术研发成果已投入使用,有效破解生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西安铁路局强化技术创新,加强运输生产领域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作业过程有效管控、问题及时预警、结果自动反馈、整改追踪闭环,实现车站基础信息和应急预案实时动态可视化管理。
“以前,我们通过打电话掌握各站关键作业内容,用时长、效率低,现在,通过可视分布图关键作业模块,实时高效指挥监控关键环节。”汉中车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张敏介绍。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