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砥砺奋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璀璨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人,在推动发展的征途上刻下不朽的印记。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整建制引信专业研究所——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专注于引信技术和产品发展,一代代引信人坚守引信事业,用忠诚书写初心,以实干奋楫笃行,用六十年的坚守与奋斗,照亮引信科技探索的道路,书写出了一段兵器引信人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一、崛起/始创艰辛(1964年-1978年)
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使用无线电引信给战场上的志愿军带来大量伤亡,那一刻,我们清醒认识到,先进引信技术对战场上毁伤效果的至关重要性。引信研究关乎武器弹药的毁伤威力,更关乎国家安全。从那个时候起,引信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1964年,经中央专委研究决定,原第五机械工业部批准,1964年10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引信研究所在西安正式成立。国家需要,时代召唤,一群怀揣着炽热报国心的引信人,从五湖四海而来,他们汇聚于此,共同肩负起引领引信事业蓬勃发展和铸就国防利剑的重任。
刚刚起步的引信事业,从封锁中突围,从困境中崛起。但在漫天黄土中进行拓荒谈何容易,迎接引信人的是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新的所区,只有的原干部学校的两栋半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哪里还分得清科研楼、实验室和宿舍?一边建所一边工作,没有实验室自己动手搭建,没有先进设备就集思广益,土法上马。为了引信事业的发展,引信人并肩作战,用智慧和汗水弥补不足,承担起一个个重要项目。
刚刚经历建所重组科研生产还未稳定下来的研究所,还未起步却又先后经历了“厂所合并”“合所办厂”等动荡年代,期间大量科研人员分流,更是挫伤了一大批引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迫使科研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阻滞了引信事业的发展,对刚刚组建起来的研究所来说,有着伤筋动骨的影响。
而引信人从未放弃过热爱的引信事业,主动作为,绝处逢生。1970年3月16日,研究所一批热爱引信事业的科技人员自发向上级呈递了一份报告,表达了全所职工热爱引信专业、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1972年10月究所重新恢复独立建制直到现在。这不仅为那段艰难的峥嵘岁月做出了最好的注解,更为引信科研的长足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信人心怀家国情怀,牢记使命担当,就是在这样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全所上下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原子弹启动装置,承研20余项部队急需装备,牵头编写我国第一部《引信设计手册》,10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引信人用实际行动坚定地托举着中国引信的发展。
二、坚守/锲而不舍(1978年-1999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拂面而来,让引信科研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与激励。条件依旧艰难,反而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创新渴望。就这样,引信人卯足了劲儿,上下一心只为科研。
引信人总是倔强又乐观,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们。那时候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画、加、打”是科研工作的常态,而去靶场就得坐上解放141,一走就是一整天,仪器设备比较金贵,要在驾驶室里,科研人员就坐在车斗里,奔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遇上个下雨天,大家都成了“泥人”。为了获得更真实的实验数据,没有飞机,大家就自己动手架设起40多米高的竹木靶架,把1:1制作的模型机架上去做靶位;没有炮弹,就把旧炮弹前面锯掉,车上轮纹,再装上引信。为了研制海军第一个、也是口径最小的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我们的科研人员要在“五级”海情到来的时候去海上进行测试试验,生长在大西北的科研人员一上船就吐的一塌糊涂,他们都是人手一个小水桶,吐完接着测。为了拓展领域拿下东风项目,即使面对“没有研制资金、设计方案要最优、研制速度要最快”极其苛刻的条件,全体引信人卯足了劲儿,拧成一股绳,三个研制团队齐头并进,技术共享,打造最优方案,连夜加工试验,日日夜夜,不曾停歇,在全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研制的引信配用于大部分“东风”导弹产品,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段艰苦又辉煌的时期,我们凝炼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文化,号召研究所一代代引信人在引信事业的发展浪潮中,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引信人还都“胆大”又心细。面对一项产品在海上试验中高辐射的电磁环境,大家都清楚这对身体必定会产生不确定的危害,为了完成测试任务,没有人退缩,唯一的保护就是还没有小孩的同志在强功率雷达开启的时候到相对安全的舱体中去。科学家总要有冒险精神,引信科研也是一样,尤其是上个世纪还没有太好的技术手段,遇到“瞎火”问题“挖弹”是引信科研中的“家常便饭”,找出原始的引信就能更快找出真相更准确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真的不怕吗?竖起的汗毛、脸颊的冷汗无不暴露出他们的紧张,但没有人退缩。引信人有引信人的信仰,在无数个日夜奋战中,引信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逐渐迎来了引信发展的春天。
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引信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践行“军民结合,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发展思路,引信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累计开发民品60余项,大大提升了二一二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挑战,引信人展现了非凡的坚韧与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即使经历挫折,引信人总是积极面对,用行动诠释科研人的责任担当。引信人科技报国之心坚如磐石,在锲而不舍的坚守下,让引信研究获得了建所以来第一次大面积丰收。引信技术基础研究在引信能源、测试与模拟试验技术、引信新技术、引信近场目标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所先后投资新建米波暗室、遥测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三个大型重点实验室,大大增强了科研实力,我国引信技术有了新发展。
三、腾飞/乘势而上(1999年-2012年)
1999年之后,国家政策调整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军工装备大发展行动悄然展开。作为弹药系统的关键部件,引信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引信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听从召唤义不容辞,瞄准装备需求和技术推动,以引信灵巧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大胆布局先进技术,致力攻克技术难关,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布局了一批型号项目和预先研究项目,誓要研制一批“杀手锏”,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安全。
引信研究贵在坚持。科研没有一帆风顺,在项目研发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才能拨云见日。在研制末敏弹引信研制过程中,为了准确获取目标的红外特性,科研人员要在各种极端条件下进行外场测试实验,实验中他们要徒手攀爬到100多米的高塔上,再进入装有设备的吊笼里面,测试地面目标的红外特性,极冷和极热的季节更是获取数据的必要时间,科研人员在吊笼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获取数据、搭建模型、确定方案,在科研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是一场对智慧、耐心和毅力的考验,而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坚持。坚持,使科研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使他们在失败中寻找答案的决心,跟使他们向着科学真理不断迈进的动力源泉。“不服输、不妥协,能吃苦、能战斗”是末敏团队科研人员的真实体现,失败了从头再来,再优化、再提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实验摸索和方案调整,我所参研的我国第一个末敏弹型号项目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并成功交付部队,填补了国内末敏弹的空白,科研成果于200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引信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心灵奇巧,威力先导”是张爱萍将军对引信形象和作用的生动诠释,引信作为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技术设计专业领域广泛,每一种引信产品都要有一支专业的综合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研发一个新体制的引信产品时候,几乎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大家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是可以摸的石头也没有几个。团队成员不论职位高低、不计年长年少、不分专业领域,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有的时候搞电的也得搞火工,搞火工的话也得帮忙搞电,团队运转很快,工作顺畅,许多问题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时遇到难题集体攻关的时候,你也能看到大家争执地面红耳赤,也能看到我们的一线科研人员跟所领导拍桌子瞪眼,但没有人介意,大家都在努力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一时期研究所取得丰硕成果,成功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了多项重点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拓宽引信研究领域,为陆、海、空、二炮(现火箭军)提供“杀手锏”武器装备。
随着研究所承担的军品生产任务逐年增加,生产产值的不断增长,军品生产已成为研究所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为所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产为研发提供着保障,生产力的提升为武器装备的研发装上了加速器,不仅提升了我国武器的性能与精度,更为国家的国防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保障着创新之路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与此同时,研究所在科研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改善,北区主科研楼顺利竣工并成为全新的主所区,初步构建了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专业结构体系、研发试制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推动了研究所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高新所区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新建的科研区投入使用,职工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二一二所两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一次次华丽蜕变,一次次艰难跨越,引信人用行动诠释着“科技强军”的深刻内涵,引信研究横向拓展、纵向深化、协同作战、集群突破,中国引信,利刃出鞘,不断提高着军备水平、守卫着国家安全。
四、担当/勇担重任(2012年-2019年)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经济迎来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新的挑战与变化接踵而至。2012年,北方智能微机电集团成立,研究所作为子集团的核心单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担负着带动整个子集团发展的重任。面对不利因素,二一二所敢于担当,负重前行。无论机构怎么变化,科研人员对科研这种钻研的精神始终没有受太大影响,所里边为国家干项目这种精神没有变。负重前行,引信人毫无怨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使命必答,是引信的特点,更是引信人的家国情怀,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引信人义不容辞。为适应国家战略要求,我们的远火团队集合全所多个专业领域科研骨干的力量,只为实现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的战略目标。远火引信涉及的专业很多,需要引信总体技术、机电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目标探测技术等多个技术有机融合。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却有着极强的有凝合力,项目负责人担责,科研骨干负责,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披荆斩棘,奋勇向前。通常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项目组成员不分专业齐上阵,一起想办法过难关,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试验场和办公室往返跑,途中在车上小睡一会儿就是休息了。在外场试验中,引信人要坚守在几百公里荒无人烟的落区,遇到突然袭击的沙尘暴,漫天黄土遮天蔽日,那种即将被吞没的感觉会让人心生胆怯。就在引信正常作用绚烂绽放的瞬间,那份成就感和使命感会让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十几年来,我们的远火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戮力同心,奋进笃行的富于创新、勇于攻关、干事成胜的先进团队,在引信多个专业自主创新,开创了一批技术成果,远火系列产品也成为兵器引信响当当的品牌产品。
我们的引信人骨子里有一种韧劲,总会越挫越勇在逆境中奋勇前行,贵在坚持,不仅是对科研人员个人意志的考验,更是对科学精神的践行。作为全电子安保机构的国内先行者之一,要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谈何容易?初期的立项和论证异常的顺利,但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不断暴露,项目研究越深入,出现问题越多,解决问题难度越大,且绝大多数问题国内没有借鉴经验,团队成员承受巨大压力,一度项目推进缓慢。关键的时刻总有人要顶得住,团队成员耐下性子,夜以继日逐个攻克难题,十几年如一日只为把项目做成、做精,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团队组织研发的全电子安保机构已完成定型并广泛应用于各类高价值弹药引信设计中,并正向陆军常规弹药引信扩展,团队整体技术能力、承研项目数量、创造产值均国内领先。在探索未知的途中,他们齐心协力,以彼此间的默契与信任,共同抵御科研路上的风雨,最终成就辉煌,赢得荣誉,
在做好要引信产品的自主创新的同时,引信人不断拓宽技术领域,以更为先进的设计能力、验证方法、研发条件、测试平台和试验手段,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更大力量。以原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孙发鱼为代表的常规兵器遥测控团队,秉承着老一辈兵器测控人“测控技术是打开先进武器设计金刚钻”的测控理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常规兵器领域首次构建了多种类弹箭遥测系列型谱,使得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的常规武器遥测产品的研发周期成倍缩短,产品指标稳步提升,在我国常规兵器测控技术体系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2018年,兵器工业遥测遥控中心的成立以后,遥测团队持续发力,顺利解决了常规兵器测试领域里的耐高过载、超小型和恶劣环境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常规兵器遥测从测到控的跨越。引信电能源专业,是研究所的一个特色专业,一直以来,研究所在引信特种能源的研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突出的成绩,研制了多种体系的系列化长处型、快激活化学电源,物理电源和复合电源具有小型化、高过载,快激活,长储存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满足了各型引信的使用要求。同时在特种能源方面,引信人也在不断拓展,基础科研从能源保障装备、引信电源、能源保障装备电源还有能源核心材料上面都在布局,现在的低温电池目前已经突破了低温极限。
在那个非凡的年代里,面对机遇与挑战,研究所勇担重任,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崇高使命。此外,研究所聚焦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地位,毫不松懈抓好重点型号研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重点装备生产,持续推进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技术引信研发能力,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抓好民品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科研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同时,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真正担起了引领子集团发展前进的重任。
五、使命/奋楫笃行(2019年-2024年)
新的时期,党中央对引信装备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引信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所牢记初心使命,以改革促发展,以韧性迎挑战,闻令而动、主动作为、劈波斩浪、乘风前行,誓以行业跨越式发展的优异成绩报效国家。
在探索引信科技创新发展“无人区”方面,研究所作为论证牵头单位,自觉强化“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组建专业团队、联合行业力量,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全力推动技术体系论证。为了确保论证报告的严谨性,准确勾勒技术发展趋势与脉络,论证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悉心请教专家学者,经过11个月的艰辛努力,40余次迭代完善,近百次的汇报研讨,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论证报告,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也为我国引信技术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项目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根据整体工作需要,研究所统筹考虑项目需求与现实情况,组建了一支由18名骨干组成的专业团队并成立了临时党小组,赴北京开展集中办公。4月4日,团队登上了空荡荡的北上列车,面对后续进驻即隔离的工作模式,他们细分工作内容、统筹工作计划、严格工作纪律,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指标、每一个成果、每一项费用都熟读于心。4月30日,团队圆满完成了集中办公,文档资料过万页、佐证材料过千份,充分体现出研究所的决心与信心,工作成果也得到了各方高度评价,为行业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研究所始终聚焦引信技术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目标特性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特种电能源技术一体化发展。随着科研研究的持续深入,一批阶段性重大成果持续产出,科技创新平台效应持续发挥,与行业内外优势力量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入,“基础科研-成果集成-装备研发”协同发力,全面支撑引信装备建设任务,确保了研究所在行业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夯实。在这片科研的热土上,每一位引信人都怀揣着“科技报国、强军兴邦”的崇高理想。在一代又一代引信人的努力下,研究所经过积淀,已成长为集多学科、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应用研究所,掌握并突破了众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多项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研制了服务于陆、海、空、火箭军等各兵种主战装备配用的系列引信,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凸显,设计、测试、试验能力逐步增强,累计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50余项,“十一五”以来已受理专利9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项,现有国家级各类计划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人,省部级专家8人,成为我国引信行业发展的龙头和一流研发机构。
当前,研究所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一代引信人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发挥引信行业牵头作用,推专项、谋打赢;坚定履行强军首责、聚焦主责主业,搞科研、抓保供,全力打造引信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吃技术饭、走创新路,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战斗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改革、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六十年风雨同舟,六十载春华秋实。回首过往,引信人用智慧与汗水铸造了研究所今日的辉煌。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践行 “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将继续破浪前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肩负着引领引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引信装备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代的引信人,将秉承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引信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引信事业的崭新篇章,为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蓬勃力量!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