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在螺旋桨轰鸣声中,一架M-171型应急救援直升机悬停在高空,身着橙色服装的机组人员精准操控绞车系统,将模拟伤员平稳转移。这是5月16日在陕西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举行的高空救援训练的场景。
今年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航空应急救援是组织抢险救援、拯救生命及时有效的手段。宣传周期间,记者实地探访了全省唯一的航空应急救援处置力量——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近距离感受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的硬核战力。
精武强能 淬炼应急硬实力
“报告指挥部,经侦察,大部分房屋倒塌,群众正在开展自救互救,报告完毕。”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印有“陕西应急”字样的直升机出现在高空。
“高度20米,悬停,放置绞车。”机舱内,机长发出指令。
只见救援人员通过绞车降到地面后,迅速用专业器具将被困人员与自己固定在一起,检查无误后,再利用绞车,平稳进入机舱。随后,飞行员驾机返航……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展现出救援人员的高效与专业。
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常态化开展物资投送、人员转运、特殊吊载、人员搜救等众多科目训练,力求通过实战训练提升救援能力。
“在面临道路、通信、电力中断的情况下,航空救援能够迅速进入灾区,集结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提供救援。”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副主任唐军说。
精准高超的救援技能离不开救援队伍日常艰苦的训练。在无数次的起飞、降落训练中,从正常条件下的平稳操作到应对突发故障时的紧急迫降,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练习。队员们全神贯注,一次次艰苦训练,只为全力守护好这条“空中生命线”。
“地面救援已属不易,空中作业更是难上加难。”唐军说,救援队伍中虽然多是年轻力量,但不少人已在各种应急救援实战和演练中身经百战,素质过硬。
据了解,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立了内控管理、值班备勤、体能锻炼、场务保障等20余项制度措施,从出操、交班到训练、学习,都对驻场机组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投入战斗。
高效响应 架起“空中生命线”
2024年7月,正值汛期,陕西多地受持续性强降水影响,多个村镇的道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损毁。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接到上级指令:有1名临产孕妇被洪水围困,需要迅速将其转运至医院救治。
多耽误一分钟,孕妇就多受一分煎熬。
接到指令后,直升机救援组即刻进入战备状态。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按照应急预案,紧急会商、综合研判、立即执行。
“一切正常,可以起飞。”随着耳麦中传出飞行指令,机长张银山立即拉起操纵杆,直升机从停机坪缓缓起飞,急速奔赴灾区。
救援直升机到达灾区上空后,飞行员涂强侦察发现,由于道路被冲毁,直升机无法着陆,只能超低空悬停,慢慢靠近目标。随后地面救援人员合力把孕妇抱上直升机,为孕妇系好安全带后,迅速赶往医院。“空中生命线”赢得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近年来,不论是山洪暴雨还是地质灾害,这群“空中尖兵”以赴汤蹈火、不畏艰险的作风,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一次次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
“目前,中心以宝鸡场站、黄陵场站为主驻防基地,并与省内各地市的通用机场、民航机场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和森林巡护作业。”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调度科科长张鑫明说。
以战领训 创新救援新战法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灭火队伍地面扑救难度较大。”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蔺鹏介绍,“相较地面救援,航空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机动性强、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特点。”
今年3月下旬,气温回升后全省整体火险等级偏高。在飞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航空救援队伍每日持续对重点防火区域展开巡视,实时监测林草资源安全状况。在守护秦岭生态屏障与人民安居家园的同时,多种救援新技术、新战法得到实战检验。
不久前一处山火突发,由于火源处于山巅、远离水源,无法人工扑火。随着火势蔓延,为确保救援精准高效,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决定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直升机投掷吨级灭火弹。
“我们当天向火源地投掷了9个吨级灭火弹,显著提升了复杂地形和特殊条件下的灭火效率。”当天执行灭火任务的机长说。
在另一个火场,同时上演的“双剑合璧”,则为陕西航空应急救援积累了宝贵经验。
“注意!AG600即将驶入,各直升机机组按计划组织避让。”在现场指挥部指令声中,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与多架直升机首次在我省同一火场、同一空域展开空中灭火协同作战。在多机型协同作业的新模式下,火势被迅速遏制。
救援技术的不断创新,让陕西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与发展更具澎湃活力。“我们将持续优化航空救援装备研发与应用,健全完善实用高效的空空、空地协同指挥机制,为三秦大地筑起安全屏障。”蔺鹏表示。(记者 苗雨蒙)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