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社区、楼栋小组议事会。
“邻居们,这是咱们社区制作的5月份楼栋治理工作月报,大家之前提出关于本楼栋物业管理服务问题,在我们楼栋治理小组协商跟进下有了进度……”6月27日,观山悦一期13号楼治理小组组长王蕾,第一时间将这份月报发送到楼栋群里。群里居民纷纷点赞,肯定楼栋治理小组工作成效。
这份月报虽仅有两页薄纸,但是一字一句记录着在长安区韦曲街道观山社区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居民自治的新路径。
两页月报展居民自治成效
记者翻看月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楼栋治理小组筹备和成立过程、楼栋问题整改工作开展详细过程以及问题整改评议公示表。内容包括“楼梯漏水专项议题实施”“电梯清理和维修”“绿植灌溉、走道修缮”“邻里纠纷、矛盾解决”等,通过公布这些事项的处理细节,让人全面了解13号楼治理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看到治理了实效。
谈及13号楼楼栋治理小组成立,社区负责人张芮莹向记者介绍:观山悦一期小区建成已超10年,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物业服务水平也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此前,小区业委会因委员频繁辞职而解散,使得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工作面临重重挑战。
“13号楼是社区推进楼栋治理、将治理重心下沉至小区院落、细化到单元楼栋的首个试点。我们希望通过成立楼栋治理小组,引导居民理清社区、物业、居民的权利与责任,提高主人翁意识,主动解决身边的小事,充分激发自治活力。”张芮莹说,第一期月报便是居民自治初见成效的有力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待‘微治理’楼栋小组全面覆盖,不断积累经验、凝聚共识,小区的难题必将迎刃而解。”
直面困局楼栋小组应运而生
说起13号楼楼栋治理小组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居住多年、担任治理小组组长的王蕾感慨万千。她说,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基础设施逐渐陈旧,配套服务也难以满足需求。“面对居住问题,不少居民都想着找物业、找社区或找政府解决。我觉得,最该依靠的其实是业主自己,我们团结起来贡献力量,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家园。”正因如此,当社区在今年4月3日发布组建楼栋治理小组的通知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5月初,张芮莹在13号楼栋群里发起动员,介绍社区正在推进楼栋治理工作,楼栋治理小组是推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举措。这种将治理单元化整为零的破局方式,与小区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诚邀大家踊跃报名。“我知道大家反映了很多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要想突破这个困境,业主必须凝聚共识。只要大家能团结起来,小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她说。
按照《楼栋治理小组工作方案》,社区邀请物业负责人进群,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社区还会根据居民的时间灵活协调治理工作。在居民自荐与相互推荐下,13号楼两个单元共12人积极报名。5月19日,13号楼楼栋治理小组正式成立。此后,居民纷纷响应,主动反馈问题。
“蝴蝶效应”示范引领扩成果
前不久,有居民反映13号楼单元门前步道地砖松动,之前反映过几次也没见维修。物业负责人在群里积极回应,表示会及时安排工人对步道砖进行填沙。治理小组也向物业反馈13号楼前地面砖多处损坏、缺失不平的问题,希望物业集中统一处理。物业积极响应,表示会做好维护计划,待材料就位后就进行修缮,并将整改过程和整改完毕的照片及时发在群里。治理小组将全程跟进监督,保证整改有实效。楼栋治理小组工作开展期间,社区积极搭建物业和治理小组的沟通平台,坚持“一事一议,一议一改,一改一评”原则,每个环节都用“评议标尺”丈量成效。
在13号楼5月份工作汇总表中记者看到,表中有治理小组反映的问题内容、时间,有楼管回复的时间,有物业处理的时间,有居民的评价。这样的工作机制,无形中也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效率,比如5月21日8时47分,居民发现货梯按钮盖消失,楼管于8时57分介入并反馈,物业于10时便补装了按钮。
张芮莹说,楼栋治理小组成立与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提升小区居民主人翁意识的过程,也是深化居民自治实践、让治理举措真正转化为居民幸福感的过程。
目前,13 号楼的治理成效已形成“蝴蝶效应”,带动小区7 号楼居民自发成立了楼栋治理小组,3号楼、8号楼、12号楼也已启动招募程序。居民的诉求有迹可循、居民治理主体有了,社区开展治理工作如同夯实地基的楼宇——框架已立,筋骨渐成,只待在共建共治的实践中凝心聚力、添砖加瓦,让治理效能从基础底盘向立体生态生长。(文/图 记者 王甜甜)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