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三秦大地,满目青绿,生机无限。
山河为证,法治为名。2022年7月28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秦岭北麓、秦岭南麓、关中平原、陕北高原4个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办理秦岭、黄河流域跨行政区划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及地方检察院不便办理的案件。
3年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以下简称“陕西铁检分院”)作为上一级检察机关履行诉讼职责,构建起跨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与区划检察院地域管辖相辅相成、一体履职的法律监督新格局。曾多次参与并见证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办案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刘盼说:“推动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破解了单靠区划检察院‘管不了’的难题。”
高质效办案 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
夏日里,宁陕县蒿沟村一片葱茏。“严禁擅自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警示牌在村口格外醒目。“非法穿越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山上的垃圾也少了很多。”7月23日,陕西铁检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惠琳琳介绍。
近年来,部分户外机构以“秘境探幽”“挑战极限”为噱头,将生态敏感区包装成网红打卡地,组织非法穿越、登山活动,破坏秦岭生态环境。陕西铁检分院根据上级检察机关移送的线索立案后查明,2024年1月至12月,陕西某旅行社组织人员前往草链岭等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今年4月17日,经陕西铁检分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当庭判令被告立即停止组织人员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登山、穿越,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5万元,并在省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记者了解到,针对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问题,陕西铁检分院先后立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5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0件,已有7家户外公司被追责。目前,非法组织穿越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秦岭核心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一体履职 破解区域治理难题
7月28日,陕西铁检分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改革3年来的工作情况。“秦蜀古道、战国魏长城遗址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跨越行政区划,跨区划检察机关发起的公益诉讼,恰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制度钥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岳连建在会上表示。
位于黄河沿线的战国魏长城遗址全长150余公里,是陕西省内现存的长城遗址之一。去年10月,省检察院组织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发现战国魏长城遗址存在石碑被杂草掩盖、墙体损毁、乔木根系破坏夯土等问题。在省检察院的指导下,陕西铁检分院牵头与9个区县院组建专门办案团队,对陕西境内战国魏长城遗址进行逐一寻访,累计行程4154公里,勘查114段遗址、378处考古调查点,立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1件。
从秦岭、黄河、南水北调水源地等生态环境治理到秦蜀古道、战国魏长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3年来,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办理了一大批引领性、典型性、示范性案件。
7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改革成效:2022年以来,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共摸排跨区划案件线索438条,立案387件,发出检察建议338份,提起公益诉讼106件。11件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40件案例入选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秦岭生态检察卫士”获评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跨区划检察守护三秦绿水青山”被评为陕西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
协同共治 构建法律监督新格局
“从起步开拓到发展完善,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正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司法保护工作。”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西安铁路运输分院检察长王勇介绍。
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省检察院在陕西铁检分院建成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集中收集分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线索。跨区划检察院与区划检察院双向移送线索255件,与全省10个市检察院建立协作机制,协同办案136件。构建“1+N社会支持体系”,项目化推进“跨区划检察多元协作机制”改革创新项目,完成机制建设51项,形成纵向一体、横向协同、内外联动的聚合效应。
办案领域不断拓展。在省检察院领导下创新监督方式,建立生态环境巡回检察工作机制,对我省主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环境领域进行巡回检察。持续推动办案领域多元化拓展,办理了全省首例碳汇案件等一系列公益诉讼案件,办案质效系统性提升。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机制建设和规则梳理,使改革成果进一步制度化,落实党中央对跨区划司法改革的要求,努力打造跨区划检察改革的‘陕西样板’。按照省检察院部署,条件成熟的时候,改革将在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领域进行适度探索。”王勇说。(记者 张英 通讯员 王瑾 张碧秀)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