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点小摩擦,要么憋心里,要么吵起来,现在好了,‘说和队’就在家门口,说开了,心气儿也顺了。”今年4月,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的村民李大姐对村里新成立不久的“说和队”赞不绝口。
为了有效化解村里矛盾纠纷,栗峪口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调解”,将村里说话有分量、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小组长、退休老师和热心肠的村民代表等组织起来,创新组建了“说和队”,专门给村民“说事”“评理”“顺气”,力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村内。
织密调解网络——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合力”
为了让调解力量直达村庄“末梢”,栗峪口村着力构建了多元互补的“说和队”体系,队伍里既有懂政策、威信高的3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也有人头熟、情况明的4名村民小组长,还有明事理、善开导的3名退休教师,再加上6位群众信得过的村民代表。同时,将全村4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都配备了一支精心设计的4人“说和小分队”(有乡贤能人讲情理、解心结;有小组长掌握各户详情;也有村民代表讲“实在话”,贴近群众心坎),队员姓名、联系方式在片区显著位置公示。正如村民张大爷所感慨:“现在好了,谁家有个磕碰、心里有点疙瘩,抬眼就能找到‘对路’的人给咱好好说道说道,心气儿顺了,事也就了了。”
创新工作机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化解”
“说和队”的管用,离不开一套精准务实的工作机制。一是三级响应,闭环化解。对邻里口角、家庭琐事由片区“分队”快调快处,力争“当时事当时了”;遇上宅基地纠纷这类复杂事儿或者牵扯人多的矛盾,整合全队力量集中攻坚;对交通事故赔偿等重大的事项,由村“两委”主持终调或引导进入法律程序。二是践行“五心”,规范调解。用“五心”换真心,将“五心”工作法贯穿于调解全程。耐心听:让两边把话说完说透,并详实记录诉求要点。“像处理宅基地边界纠纷那次,光是听双方倒苦水就花了近4个小时,还都将重要分歧点记在本子上。”队员王大爷说;细心查:坚持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明确规定“土地纠纷得亲自量、财物纠纷得看凭证”;公心评: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提出解决方案,杜绝“和稀泥”;诚心劝:用乡音乡情,讲“远亲不如近邻”“老人养小不易”等这些道理,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暖心问:调解完一周内上门回访,看承诺是否履行,困难是否解决,并详实记录。三是预防为先,源头治理。建立“周三走访日”制度,每周三,队员按片区入户,重点走访孤寡老人、有红白事或修建房屋计划的家庭,坚持“走访不是走过场”的原则,在走访时填写《民情走访记录表》,记录问题、诉求及风险点。成立以来,已覆盖走访全村180户常住户,提前介入潜在纠纷2起。
深化服务效能——从“调解纠纷”到“协同治理”
“‘说和队’不仅是‘灭火队’,更是乡村治理的‘助推器’,是村里解决难题、促进和谐的好帮手。”村支书王书记这样定位。一是与议事协调联动。“说和队”不仅是调解员,也是民情信息员,在走访、调解中敏锐捕捉共性难题。如四组村民反映的村东、村西用水难问题,就被“说和队”整理成议题提交村“两委”,最终促成村民议事会达成了“生活用水错峰放水,农田灌溉夜间进行”的一致方案。二是与为民服务衔接。调解时,“说和队”不仅关注纠纷本身,更注重发现并回应当事人的实际需求。村民老王嫁女拟占道搭台宴请,与商户经营发生了潜在冲突。“说和队”迅速介入、分头疏导,一方面向村民说明商户难处,建议缩短占道时间;另一方面与商户沟通习俗重要性,争取理解。经多轮协商,最终达成双方接受的严格限时、限区域方案,既保障婚宴圆满礼成,又最小化影响商户生意。三是与平安建设互促。“说和队”通过及时化解看似微小的纠纷,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如有户人家因为承租方施工队弄坏了房顶的光伏板,影响拿补贴,急得要闹。“说和队”双管齐下,一边帮着打听光伏补贴政策,一边找承租方协调赔偿。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承租方补偿住户2300元,双方握手言和,消弭了潜在风险。
自2025年4月成立以来,“说和队”成功调解家庭、邻里等各类纠纷6起,成功率100%,所有矛盾均在初期化解,未引发一起信访或诉讼案件。村民普遍反映:“现在心里踏实了,遇着事儿知道该找谁说道理,不用再扯着嗓子吵,也不用动不动就跑去找干部、找政府了。”村“两委”干部也感到压力减轻了不少,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村庄发展上了。
栗峪口村“说和队”,以党建为引领,汇聚老党员、老干部、乡贤智者、村民骨干之力,用熟悉的乡音、真挚的乡情,生动践行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他们在家长里短中守护着村里的和睦,传递着邻里的温情,用扎实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乡村篇章,让公平正义就在家门口生根,让和睦温暖常驻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朱春娇